芬兰Kibron专注表面张力仪测量技术,快速精准测量动静态表面张力

热线:021-66110810,56056830,66110819,66110690,13564362870 Email: info@vizai.cn

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jpg

拜耳公司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联合大学.jpg

联合大学

宝洁公司

美国保洁

强生=

美国强生

瑞士罗氏

瑞士罗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316L不锈钢粉末电子束熔化成形的熔合机制的研究(一)

来源:粉末冶金工业 浏览 229 次 发布时间:2024-12-30

摘要:本文通过球粉熔合理论和试验方法阐述了熔粉成形过程,探究电子束熔粉成形过程的粉末熔合机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吻合熔粉理论模型。熔合初期,离散粉末预热后小粒径的粉末颗粒几乎完全熔入大颗粒中,颗粒与颗粒之间相连形成聚合结构。熔合中期,粉末中形成大体积空隙,在熔池溶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呈现柱状结构,且相互之间连通。熔合末期,因材料扩散传质和表面张力的作用,气孔逐渐被排除,致密度接近理论密度。由于电子束接触位置的热载荷较高且向周围散热速度较快,因此成形件内部出现大量板条状马氏体晶粒。


近年来,电子束选区熔粉技术(EBSM)在快速成形领域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与激光选区熔粉技术(LSM)相比,可以显著节约制造成本,且不需要退火等热处理,主要原因在于熔粉成形的原材料,LSM技术使用粉末粒径小于EBSM技术使用的粉末,粉末制造成本就高出很多。瑞典Arcam公司的EBM机较有名气,虽然国内的电子束熔粉快速成形机集成度不高但功能方面相差不大。大多学者在电子束输入能量和成形效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很少有人从量化的角度探究粉末熔合过程。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电子束熔粉工艺,探讨了电子束点阵输入能下的粉末熔合机制。


1试验


1.1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为桂林狮达公司自制的THDW-3型电子束熔粉打印机,电子枪的型号为M176,电子枪真空度为5×10-2Pa,熔粉成形室注入氦气之后的真空度为0.3 Pa。电子枪的参数如表1所示。成形设备如图1所示。


1.2试验方法


本文以不锈钢316L(022Cr17Ni12Mo2)球粉为成形原料,颗粒直径为45~106μm(如图2所示)【316L不锈钢的微观组织:相邻熔覆道之间的搭接良好。组织主要由胞状晶和呈外延生长的柱状晶组成,柱状晶的取向各不相同。由于熔池边界处粉末未熔化区域温度较低,因此一部分晶粒沿着熔池边界外延生长,同时在SLM过程中,熔池内部经历快速冷却,表面张力形成梯度,熔池内部存在“马戈紊流”,熔池内发生对流,导致熔池内部散热方向发生改变,因此,造成晶粒显示出不同的生长方向。胞状晶呈正六边形,为柱状晶的截面,柱状晶晶粒十分细小,直径分布在0.4~0.7μm。】,根据笔者已有的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工艺,诠释颗粒群的熔合线收缩和再结晶过程。由于试验粉末颗粒直径分布广,为了建立粉末计算模型,用式(1)、(2)计算了颗粒群的当量直径d和算术平均直径d。

的当量直径,μm;ni为当量直径为di的颗粒的个数。计算可知,试验粉末的算术平均直径为65μm。再取100 mL的试验粉料称重,净重为0.40 kg;计算得到试验粉末体积孔隙率ε为0.49,因此粉末颗粒并非最紧密堆积状态。熔粉制备了横截面积为5 cm2,长5 cm的圆棒,每层铺粉0.10 mm,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2熔粉数值模型


2.1熔合初期


电子束熔粉与激光熔粉不同,因为电子束是以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产生的动能作为能量来源的,所以必须有导电回路才能不断地轰击工件。但粉末层是孔隙材料,导电性较差,因此在电子束接触粉末的瞬间可能出现静电溃散现象。为了确定熔粉初期的工艺模式,文章选用了双球模型,计算不发生静电溃散时的临界线收缩量,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计算公式如式(3)。



式中:L0为烧结前的球心距,m;ΔL为烧结之后的缩短值,m;r为颗粒初始当量半径,m;试验粉末当量半径为33μm。x为烧结颈半径,m;ρ为颈部曲率半径,m;θ为颈部扩展处中心连线与球心连线的夹角。试验选取的线收缩率为0.11,用此收缩率控制电子束预热输入能,再代入动力学算式(4)。

式中:γ为界面张力,N/m;δ为原子或离子等质点的直径,m;Dυ为原子自扩散系数(体积扩散系数),m2/s;k


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K;t为烧结时间,s。通过上述方程和实际散热情况,计算出打印件每层粉末预热时间。本文保证沉积层下方温度为700℃,用1 mA束流,2倍束斑直径大小的间距依次扫描该层沉积域粉末进行预热,时长3 s,扫描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