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Kibron专注表面张力仪测量技术,快速精准测量动静态表面张力

热线:021-66110810,66110819,66110690,13564362870 Email: info@vizai.cn

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jpg

拜耳公司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联合大学.jpg

联合大学

宝洁公司

美国保洁

强生=

美国强生

瑞士罗氏

瑞士罗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香兰素基聚氧乙烯醚动态表面张力测定及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研究(二)

来源:日用化学工业 浏览 5 次 发布时间:2025-08-05

2.3 VAEO不同吸附阶段的吸附机理


根据2.2的实验结果,将VAEO在吸附前期与吸附后期的吸附行为分别讨论。


2.3.1吸附前期


在初始吸附阶段,表面层VAEO分子很少,可以用方程(2)来表述表面张力与时间的关系,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式中n=1.以y(t)对t/2作图,结果见图3.短时间内γ(t)与t1/2成直线关系,直线截距对应溶剂的表面张力,扩散系数D可由直线斜率求出,结果见表1.

分析表1数据:在VAEO溶液质量浓度小于cmc时,吸附前期扩散系数D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扩散系数D与质量浓度有关。扩散系数D随浓度增大的情况,有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溶液质量浓度增大,游离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结合的乙氧基链段构型发生变化,在扩散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与水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同时扩散过程中靠近表面活性剂的水分子附近应力场发生畸变,易形成空位和活化能降低,有利于后面表面活性剂的扩散,这种状况在游离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达到顶峰时,即cmc附近最为显著,之后由于胶束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这种行为,导致扩散速率降低。当质量浓度大于cmc时,短时间内,表面张力下降到很低的数值(见图2),说明短时间内表面层已经吸附一定量溶质单分子,形成一定的表面压,而表面压可产生一定的吸附势垒,影响分子从次表面层到表面层的扩散速率,吸附转而由混合动力控制,此时溶液已不是稀溶液,方程(2)不再适用。


2.3.2吸附后期

吸附后期,即方程(3)中的t-1/2数值较小,吸附层吸附与解吸接近平衡,DST变化较小。以gamma(t)对t^{-1/2}作图,见图4.由图4中可见,VAEO{}_{10}和VAEO{}_{20}的gamma(t)与t-1/2在后期(t>9000ms)为直线关系,这符合方程(3)给出的关系,在t→∞时,t{}^{-1/2}的系数可看作恒定值。同时,直线的截距应为各质量浓度下的gamma_{text{eq}}.通过截距求得y,与吊环法得到的静态表面张力gamma_{eq}实验值相接近,结果如表2所示。因此可用方程(3)来计算接近平衡时(吸附后期)的扩散系数,为了与吸附前期的D相区别,称之为DL.

量浓度的D_{L},范围在0.23times 10^{-12}sim 1.10times 10^{-12}——m^{2}/s之间。分别与同一质量浓度下吸附前期扩散系数D(见表1)比较,D_{L}低于D1——2个数量级,D_{L}/D均远小于1,表明吸附后期存在方程(4)定义的吸附势垒varepsilon_{a}.在吸附后期,一方面,气/液界面可吸附空位减少,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有效吸附在空位上;另一方面,表面吸附量增加,溶液表面压随之升高,只有部分高于某一活化能的分子才能够吸附,同时,从气/液界面解吸的分子数增多,一部分聚集到次表面,扩散势能增加,进一步影响吸附速率。因此,吸附后期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不符合扩散控制吸附模型,而符合混合动力控制吸附模型。上述吸附后期扩散系数D_{L}即为表观扩散系数D_{a}.


由图4中直线部分的斜率求得小于cmc的不同质量浓度的D_{L},范围在0.23times 10^{-12}sim 1.10times 10^{-12}——m^{2}/s之间。分别与同一质量浓度下吸附前期扩散系数D(见表1)比较,D_{L}低于D1——2个数量级,D_{L}/D均远小于1,表明吸附后期存在方程(4)定义的吸附势垒varepsilon_{a}.在吸附后期,一方面,气/液界面可吸附空位减少,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有效吸附在空位上;另一方面,表面吸附量增加,溶液表面压随之升高,只有部分高于某一活化能的分子才能够吸附,同时,从气/液界面解吸的分子数增多,一部分聚集到次表面,扩散势能增加,进一步影响吸附速率。因此,吸附后期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不符合扩散控制吸附模型,而符合混合动力控制吸附模型。上述吸附后期扩散系数D_{L}即为表观扩散系数D_{a}.


2.4 VAEO以胶束形式存在时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有胶束存在的溶液的吸附机理较复杂,胶束的形成和分离分为快过程和慢过程两个阶段{}^{[19]}.快过程指胶束释放单个分子进人本体溶液,所用时间为tau_1,同时,本体溶液的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快速进入胶束,这个过程很短left(10^{-6}sim 10^{-4}——sright)^{[20,21]},对吸附过程没有影响,因此tau_1可以忽略。慢过程是指整个胶束完全破裂,所用时间tau_2,即胶束寿命,如果时间足够短,胶束破裂释放出来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就会参与吸附,对吸附行为造成影响,如果胶束存在寿命tau_2较长,大于到达gamma_{eq}所需时间t_{eq},胶束释放出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则不会参与吸附过程。因此tau_2的长短决定胶束是否影响吸附行为,这里仅讨论tau_2对吸附机理的影响。


VAEO质量浓度大于cmc时,溶液中有胶束产生。对于胶束溶液,不同质量浓度下的胶束寿命tau_2可用方程(7)求出。

经计算得,(dγ/dt-1/2)cmc/(dγ/dt-1)c>cmc与溶液质量浓度成负相关,从方程(7)可知胶束寿命与质量浓度成正相关,即在有胶束存在的溶液中,质量浓度越高,τ2越长。可以通过比较DST达到平衡的时间与τ2的长短得出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是否参与界面吸附,从而确定其是否影响吸附行为。本实验中质量浓度大于cmc的溶液,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最长为0.25s(t-1/2=2s-1/2,见图4)。胶束最短寿命时间来自VAEO10,图5显示VAEO10的(dγ/dt-1/2)cmc/(dγ/dt-1)c≈cmc=0.83s1/2,代入方程(7)计算得τ2=1.14s,大于0.25s,表明胶束对VAEO10和VAEO20的吸附机理影响较小。因此,质量浓度大于cmc的VAEO溶液在吸附前期和后期的吸附模型都属于混合动力控制吸附。

从以上对VAEO10和VAEO20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的研究可知,当质量浓度小于cmc时,二者在吸附前期均表现为扩散控制吸附,扩散系数D的数量级为10-11m2/s,在吸附后期均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表观扩散系数Da的数量级为10-12m2/s.胶束存在时,τ2较长,大于到达γeq所需时间teq,胶束形成不影响表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据文献报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9)浓度小于cmc时的扩散系数为3.9×10-10m2/s(滴体积法),平衡表面张力为30.6mN/m,可推测NPEO10的扩散系数在3.9×10-10m2/s附近,大于本研究中VAEO10的扩散系数。VAEO的疏水部分分子结构比NPEO的大,前者较后者多一个缩醛环和一个甲氧基,这两个基团一方面造成VAEO的空间体积较大,另一方面,缩醛环中的——O-与水分子可能形成氢键,均增加了VAEO扩散时的阻力,因而降低了扩散速率。


3结论

利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VAEO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下吸附前期与吸附后期的气/液界面吸附机理。当VAEO质量浓度低于cmc时,VAEO在吸附前期符合扩散控制吸附模型,扩散系数D的数量级为10-11m2/s,吸附后期符合混合动力控制吸附模型,这与大多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表现相同。当VAEO质量浓度大于cmc,即当胶束存在时,胶束寿命大于吸附平衡时间,胶束对吸附行为影响不大,仍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