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 |
同济大学 |
联合大学 |
美国保洁 |
美国强生 |
瑞士罗氏 |
相关新闻Info
-
> 静电悬浮液态金属高阶振荡频率转变和表面张力探测装置
> 不同浓度下甘草酸溶液界面张力的变化
> 助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液在杧果叶片润湿铺展行为、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温度对水—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与纯水体系界面张力、厚度的影响——模拟方法
> 基于界面张力消失法计算CO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
>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 pH、温度、盐度、碳源对 解烃菌BD-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什么是超微量天平,超微量天平使用方法、最小称量值
> 双季铵基邻苯二甲酸酯基表面活性剂SHZ16和SHZ14表面张力等性能对比(一)
> 全自动表面张力仪无法启动、读数不稳定等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推荐新闻Info
-
> 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实验原理、缺点及改进方法
> 手机实验软件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VS传统实验效果比较
> 基于液-液界面张力(γL–L)的界面调控非均相微乳电解液设计新策略
> 不同温度下可溶解聚乙二醇低共熔溶剂的密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等性质(二)
> 不同温度下可溶解聚乙二醇低共熔溶剂的密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等性质(一)
> 表面张力测量科学:从经典原理到现代智能操作(以Kibron表面张力仪为例)
> 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方法、氧化程度与表面张力的相关性分析(二)
> 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方法、氧化程度与表面张力的相关性分析(一)
> 稀薄氧压下原位生长铜薄膜的氧化程度研究
> 利用气体分析仪、超微量天平等研究DOC和DPF对柴油机排放性能影响
基于液-液界面张力(γL–L)的界面调控非均相微乳电解液设计新策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浏览 18 次 发布时间:2025-08-19
2025年7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微乳液电解质设计策略的研究论文,该策略能够为电池的正负极同时生成富A氟界面相,无需通过锂离子溶剂化调控。
锂金属负极与高镍正极的组合被认为有望突破500 Wh kg-1的能量密度阈值。要实现高能量密度,能够稳定正负极界面相的电解质对于确保电池安全和长期循环至关重要。尽管阴离子衍生的无机界面在锂侧已取得显著成功,但开发同时保护两个电极的内在策略仍是关键挑战。
锂金属电池被视为最具潜力但又最具挑战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但活性极高被誉为“圣杯”的金属锂负极和高镍三元等高电压正极两侧的电极界面均不稳定,极易导致严重的副反应,这不仅缩短电池使用寿命,且带来安全隐患。电解液作为连接电池正负极的关键组分,其优化设计对打破上述“三高”瓶颈至关重要。目前通常采用的调整锂盐/溶剂配比或引入功能添加剂等策略,对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从而提升负极界面稳定性成效显著,但对高电压正极界面膜(CEI)的优化效果不佳(图1a)。这是因为充电过程中在电场和浓度场梯度作用下,阴离子随锂离子向负极迁移,导致正极侧缺乏有效的成膜组分,难以形成稳定的CEI,最终影响电池的整体界面稳定性。
为突破这一瓶颈,团队提出基于液-液界面张力(γL–L)的界面调控新策略,发明了一类新型的非均相微乳电解液,成功将溶解性较差的功能性溶剂组分引入至电解液体系。通过分子设计,使全氟溶剂与局部氟化两亲性溶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络合形成微乳胶团(50~120 nm),将氟化相均匀稳定地分散于电解液连续相中,进一步利用γL–L驱动力使这些功能组分迁移,同步富集于正负极界面,构建梯度分布的氟化界面溶剂化层(图1b)。这种不依赖电场方向和浓度梯度的界面结构构建方式,有效解耦了溶剂化结构和界面保护机制,减弱了高活性溶剂与电极的接触,显著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实现了对正负极界面协同的动态保护。研究表明,采用该策略研制的安时级Li||NCM811软包电池呈现出非常优异的性能:能量密度高达547/531 Wh kg-1,循环155/189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79%/81%(图1c),为目前行业领先水平;同时抑制了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产气,针刺无压降不起火,突破了高比能电池安全性差的瓶颈。
该研究提出的界面张力驱动的“微乳电解液”策略,不仅突破了传统电解液组分设计的限制,而且通过物理场驱动机制实现了高电压条件下正负极界面的动态协同稳定,为实现电池高能量密度、高稳定和高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1(a)、(b)Li+在充电过程的传输行为及正负极界面演化示意图,对应Li+溶剂化策略(a)和微乳电解液策略(b);(c)Li||NCM811软包电池在微乳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d)电池的电压-容量曲线;(e)本文与报道的电池性能对比;(f)电池在循环前后的厚度变化
该论文由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牵头单位,联合浙江大学、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完成。黄云辉和袁利霞,以及浙江大学陆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材料学院博士生纪海锦和向经纬、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李永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后郑梦婷为共同第一作者。黄云辉领衔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比能高安全锂电池领域的研究,该工作从提出到完成历时5年,这也是该团队继与同济大学等合作提出金属锂负极疲劳失效新机制(Science,2025,388,311-316),时隔3个月后发表的又一重要成果。